科威特与伊拉克:为何伊拉克难以“收复”科威特的历史分析
2025-04-10
更新时间:2025-04-10 06:56:29作者:欧米教育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科威特与伊拉克:为何伊拉克难以“收复”科威特的历史分析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科威特与伊拉克:为何伊拉克难以“收复”科威特的历史分析的知识,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而科威特刚好“堵”在伊拉克的出海口上,使得伊拉克有效海岸线仅剩60公里。不过,两地从公元前18世纪一直到公元19世纪末的3500年里,大都归属同一个政权(巴比伦王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1899年,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科威特酋长国。到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灭亡,两河流域大部分受英国的委任统治。英国在此建立“伊拉克”。伊拉克早在1932年就获得了独立,而科威特直到1961年才摆脱英国的控制。
▲伊拉克和科威特
科威特独立后,伊拉克以“科威特曾是自己领土的一部分”为由,先后三次入侵科威特。前两次入侵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后都不了了之。
1990年,伊拉克第三次入侵科威特,并在当地建立起政权。但由于多国干涉,伊拉克的入侵又以失败告终。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到底有哪些原因?为什么始终无法“收复”?
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诞生地。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自此以后,两河流域基本上同属于一个政权。
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帝国控制了两河流域长达6个世纪,两河流域形成了以阿拉伯人为主,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情况,并延续至今。
▲公元前7世纪的新巴比伦王国
13世纪,蒙古人开始西征。原居住在中亚的突厥人部落(土耳其人)为避免蒙古人的迫害,西迁至两河流域西侧的小亚细亚半岛。
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灭掉了阿拉伯帝国。但蒙古人并没有在小亚细亚建立起长期的统治。随着蒙古人的离去,土耳其人在奥斯曼的领导下建国。16世纪时,两河流域基本都在奥斯曼帝国控制之下。
▲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域
奥斯曼帝国在两河流域设巴士拉省等省级行政机构,并派遣总督进行管理。两河流域作为奥斯曼帝国最东侧的边疆,远离统治中心,还是奥斯曼与波斯争夺的前线。因此,奥斯曼帝国在此的统治并不是十分牢固。
由于远离统治中心,奥斯曼帝国在两河流域地区除了设置省级行政区外,还允许在波斯湾沿海地区存在一些部落性质的酋长国。
萨巴赫家族就控制了河口一带,在此建立科威特酋长国。科威特酋长国只是名义上效忠实力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实际上还保留着独立的地位。
奥斯曼帝国统治后期,恰逢欧洲诸国在世界上抢夺势力范围。位于波斯湾北岸的科威特酋长国成为印度和东非海上贸易的重要转运站。19世纪中期,英国控制印度后,为保护海上贸易的安全,开始向科威特渗透。
▲紫色所标注时间为英国控制此地的时间
奥斯曼帝国也不想丢失此地,因此取消了科威特酋长国的管辖权。1871年,奥斯曼帝国授予科威特酋长“县长”的头衔,并将此地划归巴士拉省管辖。
▲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包含现在的科威特
1882年,英国彻底控制了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为保护运河的安全,英国加强在西亚的扩张。英国向科威特酋长许诺可以帮助摆脱奥斯曼帝国控制,使之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
在英国的诱惑下,1899年科威特酋长与英国签署了秘密协议。英国成为科威特酋长国的宗主国,并负责科威特的安全和外交。
自此之后,两河流域属于同一个政权的局面被打破。科威特被英国控制,而两河流域的其他部分仍属于奥斯曼帝国。
▲粉色为一战前英国在北非和西亚的势力范围
20世纪初,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支持德国对抗英法等国。英法在战争期间就秘密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西亚的领土。其中,两河流域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战后,英国控制了两河流域。
▲奥斯曼帝国丢失的领土,黄色为1878-1913年丢失的(科威特);绿色为1914年后丢失的(伊拉克)
英国将原奥斯曼帝国在两河流域的摩苏尔、巴格达和巴士拉三个省合并为一个国家,命名为“伊拉克”。英国没有将伊拉克和科威特合并为一个国家进行管理。
英国在国际联盟的委托下,派遣官员担任总督对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对科威特仍然进行直接管理。
▲英法划定中东势力范围
英国的统治激起伊拉克人民反抗,英国决定给予伊拉克形式上的独立,实际上建立一个听命于英国的傀儡政权。1932年,英国允许伊拉克独立,但内政、外交和国防大权仍由英国人控制。
▲前排中间为伊拉克王国首任国王费萨尔一世
虽然科威特在历史上属于巴士拉省,巴士拉省又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但伊拉克只能眼睁睁看着科威特被英国控制。
伊拉克独立后,与周边的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伊拉克和东边的伊朗隔阿拉伯河相望。两国按国际原则,以阿拉伯河航道中间线为界。
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边界问题上,英国明显偏向科威特。英国将波斯湾出口的布比延岛划归给科威特。这种划界使得伊拉克的有效海岸线仅仅只有60公里,其中一部分还被布比延岛堵着。伊拉克虽然对划界不满意,但只能接受该方案。
▲1932年伊拉克独立后的边界,阿拉伯河是两伊界线,布比延岛属于科威特
伊拉克和科威特相安无事的状态随着英国的撤离而打破。伊拉克于1958年彻底摆脱英国的控制。而这个时候,伊拉克的石油开采量大增。伊拉克缺少出海口和海港的劣势,严重影响了它的石油出口。
科威特也掀起了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1960年,科威特和沙特、伊拉克等成立维护本国油气利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帮助下,1961年,科威特获得独立。
波斯湾是伊拉克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但伊拉克一直缺少出海口和港口。英国撤离后,伊拉克认为自己拥有良港的机会来了。
伊拉克明确提出,1932年英国主导的科伊边境协议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产物,不是一个平等协议。而且伊拉克认为,科威特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是巴士拉省的一部分,所以科威特应该“回归”。
▲现在的伊拉克的巴士拉省紧靠科威特
科威特则认为自己虽与伊拉克曾同属于一个政权,但科威特酋长国的建立比伊拉克早了近2个世纪。两国只是有历史渊源而已。
伊拉克为“收复”科威特,在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刚独立的科威特难以抗衡伊拉克,它只能向曾经的宗主国—英国求救。英国和盟友调动了7000名士兵到科威特。伊拉克这场入侵在英国的干预下不了了之。
伊拉克一直没有放弃“收复”科威特的想法。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石油出口量的急剧增加,伊拉克又提出了割让科威特沃尔巴岛和布比延岛的要求。科威特拒绝了伊拉克的无理要求。
1973年,伊拉克第二次入侵科威特边境,并打死了两名科威特军人。70年代刚好是阿以冲突频繁的时候,阿拉伯国家主张应该联合起来,而不是搞分化。他们一致反对伊拉克的入侵活动。伊拉克第二次“收复”科威特的努力又不了了之。
▲伊拉克70年代要求科威特割让两岛的位置
20世纪70年代末,伊拉克和邻国伊朗先后发生政变。
1979年,萨达姆发动政变在伊拉克建立起独裁政权。萨达姆野心勃勃,不仅想要成为伊拉克的领袖,更要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同时,伊拉克邻国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
伊朗革命后确立了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领导地位。而中东其他国家,包括伊拉克,都是逊尼派掌权。伊朗革命后积极向外输入革命,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教徒夺权,引发了萨达姆的不满。
▲伊朗伊斯兰革命中示威群众
伊拉克趁伊朗新政权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1980年,伊拉克空袭伊朗首都德黑兰,两伊战争爆发。逊尼派掌权的科威特、沙特等国为遏制伊朗的什叶派政权而支持伊拉克。科威特给伊拉克提供了150亿美元的贷款。
两伊战争没有赢家。1988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战争才宣布结束。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有18万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25万。在战争之前,伊拉克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债7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500亿美元。
伊拉克宣称自己是为整个逊尼派世界作战,因此科威特应免除150亿美元的债务。
而科威特不愿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赖账不管用,伊拉克又建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减少原油生产,促使油价上涨来增加伊拉克的收入。这样伊拉克才有钱偿还债务。
但科威特却不顾伊拉克的要求,反而将每天的石油产量提高了50%。这不仅阻止了石油价格的上涨,也阻碍了伊拉克的经济复苏。
在经济复苏和还债无望的同时,伊拉克又指责科威特盗取其石油资源。
在两国的交界地带有一个鲁迈拉油田。1989年,伊拉克宣称科威特越过边界盗取了石油。伊拉克要求科威特赔偿价值约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毫不理会伊拉克的指责,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图中绿色为鲁迈拉油田,油田下方虚线为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国界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为紧张局势添了一把火。
萨达姆宣称,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由于英国的殖民而分裂。萨达姆还宣称科威特酋长不受科威特人民欢迎,伊拉克将给予科威特人民更多的政治自由。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9个小时后就占领了科威特。科威特酋长等被迫流亡国外。两地在时隔百年后,再次归属于同一个政权。
▲1990年的伊拉克地图,科威特为一省
伊拉克的入侵行为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致谴责,他们对伊拉克实行了武器禁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从科威特撤军。这些都无济于事。
外交方式失败后,北约于1991年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军事攻击,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难以抵挡美军的进攻,不到半年后就被迫撤出科威特。
美国担心推翻萨达姆政权会引发伊拉克的局势混乱,因此只是暂时保留萨达姆的总统之位。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列为反恐的主要目标。2003年,美国再次入侵了伊拉克。美国如愿以偿得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让伊拉克陷入混乱。
▲9·11事件
海湾战争后,科威特酋长再次恢复统治。美国以“保护”科威特为借口在科威特修建军事基地并驻军。现在美国在科威特部署了400辆坦克,以及1万余名作战士兵。
伊拉克在三次入侵失败后,接受了科伊不是一家人的现实。2003年后,两国就边境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在2012年达成协议。影响两国关系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
科伊两国关系的变化,既有利益之争,也掺杂着大国的意志。科伊两地历史上是一体的,科威特的存在使伊拉克出海口变少。基于历史和现实考量,伊拉克一直想“收复”科威特。
但伊拉克的行动具有明显的“不正义性”,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都失败了。失败的伊拉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现在科威特的人均GDP大约3.4万美元,而伊拉克不到6000美元,两国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
▲美国在科威特的贾贝尔空军基地
长期作者|羊洋洋
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爱好者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用户评论
一直觉得这故事太扯了!两国连一个名字都相似,应该好好沟通重建家园关系才是正解啊,这种用武力的解决方式很残忍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年那个入侵战争真是个灾难,科威特如今已经融入国际秩序,伊拉克想“收复”简直痴心妄想! 他们的民族矛盾真的需要和解,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太复杂了,只看表面的话的确很像家庭矛盾。但真正的原因涉及很多政治、经济因素,不单是简单的亲情问题。伊拉克想要“收复”,确实难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得太浅显了,科威特的身份在国际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伊拉克想强行“收复”就等于打世界!更别说伊拉克自身还面临着严重的内战和政治混乱,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威特被视为了西方阵营重要的战略地,他们很难放弃这里。也许伊拉克能够通过外交途径寻求解决问题,避免再次战争,否则只会让两国都陷入更深的苦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科威特作为曾经的伊拉克一部分,这层历史渊源还是存在的。但国际形势变了,时代也变了,以武力收回是不现实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感觉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很像邻居之间有积怨的故事。我希望两边能够放下过去,好好沟通,最终达成和平协议。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伊拉克想要“收复科威特”只是民族情绪的表现,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国际社会不会支持这样的行为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分析得非常透彻。中东地区的局势复杂多变,科威特“归属”的问题也充满争议。希望两国能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避免再次发生战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威特的文化和制度差异明显了很大,已经无法单纯用“收复”的词语来概括。两国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多复杂的博弈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些历史故事让我更加珍惜和平!希望伊拉克和科威特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人们能够安然平静的生活下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争带来的苦痛难以言喻,这种“收复”的念头只会带来更多的伤亡。真希望两国都能放下过去,携手并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威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高,伊拉克想要“收复”是不现实的。 他们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建设。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标题很有吸引力,让人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介绍当年发生的事情,以及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东地区的历史充满了冲突和动荡,这篇文章很好的揭示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微妙关系。科威特和伊拉克之间的矛盾不是简单的“一家人”的争执,而是涉及到利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争带来的伤痛和苦难是无法估量的。希望伊拉克和科威特能够摒弃仇恨,走向和平共处之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